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根源分为四类:一是设计失败,包括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产品工艺等方面,属于策划文化;二是作业模式错误,这将增加人为污染风险,属于执行文化;三是低效率岗位培训,知识传播机械呆板,缺少针对性一对一岗位技能辅导,属于沟通文化;四是组织运行管理方法有漏洞,岗位设置与过程管理出现系统性差错,属于组织文化。上述根源本质上都与人的活动有关。 人的经济活动显示文化属性,进而推知,食品安全是一种人的行为文化。食品安全文化由组织内个人和团队两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组成的。虽然食品安全在最终结果层面是一个独立事件,但却涉及组织内每一位员工的责任。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文件如果不能在人的行为实践中准确执行,食品安全仍然是没有保障的。因此,用文化来聚集、引导、影响人的思想、态度、行为是首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教育向员工传授知识,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问题认知;培训则让员工完成具体岗位上的特定操作和职责履行以保证食品安全。所以说,人的行为决定食品的安全风险水平,安全的食品是行为文化的物化结果。 可以将“食品”理解为一个“文化系统”,一个受到人的道德、组织伦理、管理制度影响的,在生产、加工、流通、市场、消费诸多环节都能对社会环境条件作出应答的网状系统。整合食品科学与行为科学,用系统逻辑方法管理食品安全风险,创新一套基于人的行为分析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力求“永远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持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及时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也是工作目标。 “做正确的事”,要求员工有科学知识,明确岗位目标。“正确地做事”,要求组织规范作业流程,严格控制标准。“永远正确地做正确的事”,要求组织呈现这样一种运行状态:员工诚信沟通、信息有效传播,生产基础条件科学经济,生产活动与业务流程稳定一贯,适时适事改善进阶。 参考文献: [美]弗兰克×扬纳斯 著,岳进 等 译,《食品安全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 张子平,1967年出生,现任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肉类协会首席专家、《中国肉类》杂志主编。曾任中国肉类综合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食品杂志社副社长等职。在《肉类研究》《食品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短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课题科技进步奖多项。研究方向:肉类加工工艺,西方肉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