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第四届食文化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通知

2018-4-17 09: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38| 评论: 0


第四届食文化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

通知(第一轮

 

一、会议时间2018年10月20-21日

二、会议地点:广州中山大学

三、主办单位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承办单位: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

、会议主题

饮食文化生产饮食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最直接表征,也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伴随人口迁徙与文化汇融,中国饮食文化的地方性在发生变迁:第一,现代性促使传统饮食材料和生产过程发生改变,消费者对食品原真性日益关注。第二,流动性使得饮食文化汇融成为必然,饮食文化变迁与族群边界模糊相伴而生。第三,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对饮食安全越来越关注,引发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第四,西方饮食快速进入中国,展演出饮食文化殖民过程,也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关注。流动性背景下,饮食文化生产中的食品原真性、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较多关注地方性和文化生产,但学术界对相关概念还存有争议。流动性背景下,基于“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的背景,无论是“无意识传承”抑或“有意识创造”的饮食文化生产,所面临的“原真性和食品健康两难”、“饮食文化保护与创新悖论”等问题均悬而未决。同时,如何使用“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和追溯体系,既保证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的原真性,又确保加工和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成为需要饮食文化生产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增进学术交流,推动饮食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应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决定于2018年10月20-21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第四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主题为“可持续饮食系统”。

本会议将从饮食地理学、饮食人类学、民俗学、食品营养与公共卫生等视角讨论“饮食文化生产”的相关问题。欢迎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生、业界专家和从业人员参会。

、学术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主席:

杨铭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哈尔滨商业大学快餐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主任、教授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国军: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委员:

洪  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教授

万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王仁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胡小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姚伟钧: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翔: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

肖向东: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朱惠莲: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陈志明:中山大学社会会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林德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蔡晓梅: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冯玉珠: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张炳文:济南大学烹饪学院教授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

谢定源: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

、论文征集

会议将征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cdcrca@163.com(本次会议仅收取参会人员论文,将编辑出版论文集),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

论文选题方向包括但不局限于如下领域

  1. 饮食原真性

  2. 可持续饮食系统

  3. 饮食文化地图

  4. 饮食文化与旅游

  5. 饮食文化传承

  6. 食品营养与安全

  7. 食育与文化传播

  8.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汇融

  9. 地域饮食文化(广府饮食文化潮汕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等

     

    、会议注册

    参会费每人1500元(住宿交通自理,会议提供工作餐为鼓励在校学生参与饮食文化研究,凭学生证仅收取参会费1000元2018年9月30日前完成注册的可获8折优惠报名参会请填写附件2参会回执

    转账汇款请注明饮食文化生产”字样。收款账户信息如下:

      名:中山大学

    开户行:工行广州中山大学支行

      号:3602 8648 0910 0002 723

    联系人:吴洁 13192228696  

     

    附件2参会回执.doc

    、参会须知

    会议不设接送飞机(火车),参会人员的所有交通费用自理。

    建议住宿酒店: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中山大学北门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大凯丰酒店(中大学人馆)。会务组将在第二轮通知中提供订房方式。

    联系人:吴洁 13192228696  

     址:www.cdcrc.com


    附件一

     

    论文格式

    一、论文字数

    建议字数8000字左右,但本次会议也欢迎不同形式、不同篇幅的论文和报告。

    二、标题、摘要、关键词

    稿件须附中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内容对译。标题下须附有作者简单信息,包括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编。摘要内容主要包含5个方面:背景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观点)或建议;中文摘要250字左右;英文摘要300个单词左右。关键词为3—5个,以分号隔开,且必须在摘要中体现。

     

    三、作者简介与基金项目

    首页正文下方应以脚注形式提供作者简介,格式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学位、现任职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学术贡献(不超过20字)。各类基金项目应在脚注中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四、行文格式

    稿件正文请用宋体小四号字,双倍行距。标题层次序号一般采用四级编号,格式为:一、1、(1)、①;如层次超过四级,请用英文字母编号:a、(a)。

    五、图表格式

    每幅图表应冠以中、英文图(表)题。说明性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文中所有图请用矢量图或WORD图的形式,必须是可修改的(不能使用照片格式)。

    六、计量单位与变量

    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有计量单位符号均为正体,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m2”、“t”等。各种专业术语按国家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变量采用斜体,但数字采用正体。

    七、数字

    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八、参考文献

    注释与参考文献一律采用实引制,列在正文之后。正文中的注释应以序号标注,并在论文末提供注释表。引文采用著者和出版年标注,需以(作者,发表年份)形式在正文中标注,如(张三,2015),并在文后按作者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具体如下。

    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其它未说明文献[Z]。

    格式及示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赵亮.语言习得中的发现程序[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9.

    4]Mingay G E.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1990:67.

    2期刊文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