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多悠久,饮食文化就有多厚重。从农耕文明的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的复杂烹饪,再到后现代文明的饮食文化传承,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对饮食历经了从精细到养生的理性升华,人们对传统老字号名小吃的追求热度也在日渐回温。 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4月6日晚21:15即将播出的“豫”上老字号特别节目,以八朝古都、豫菜发源地——开封城的老字号名小吃为载体,通过讲述老字号美食的烹饪制作工艺,挖掘美食传承人与食物背后的文化传承,带您探究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演进中的河南美食流变。 节目中既有大厨现场烹饪色香味形的炸八块、黄焖鱼、四味菜,让食客胃窦大开,又有美食“侦探”走街串巷,记录开封老五福、桶子鸡、四味菜等几大老字号传承人手艺的立体呈现,看完让您垂涎三尺、味蕾大开的同时,对振兴河南老字号、传承河南饮食文化有更多的思考。 濒临失传的传统糕点:老五福“百子寿桃” 古城开封聚集了河南最多的餐饮老字号名吃,几乎每家老字号都有属于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传统老字号显得有些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伴随改革创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个大桃,里面装99个小寿桃,寓意子孙满堂,多福多寿。这就是开封老字号糕点—老五福的独家传统工艺。而这种精湛的工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对地道的开封人李彬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追忆儿时的味道,传承老字号糕点老五福的制作工艺。 老五福是开封糕点老味道的代表,也是新中国第一批获得“百年中华老字号”称号的老店。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为基本需求,像老五福这样的“奢侈”糕点受到冷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引导老字号市场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老字号企业化改革,李彬抓住机遇,找到老五福的传承人梁红军师傅,两位有着传承精神的老人商议决定,先以老五福昔日的招牌特色“百子寿桃”作为试验,复原一些濒临失传的制作技法。 用油酥和水面混合,包馅,捏制成一个个小桃,桃尖刷上红色色素。然后再制作大桃,光大桃的皮子就要反复揉压、擀制几十遍,这样精细的活计,靠的就是梁红军老人几十年的手上功夫。如今,梁红军已年过花甲,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李彬,让老五福“百子寿桃”的传统工艺有了重生和延续的机会。 那么,在老五福百年发展的历程中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百子寿桃”的背后又有什么秘密呢?4月6日晚21:15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豫”上老字号为您讲述。 舌尖上的诱惑:开封桶子鸡 说起开封名吃,食客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有开封传承百年的美味“桶子鸡”。而在开封最具代表性的“桶子鸡”名店,非鼓楼的百年老字号马豫兴总店莫属。马豫兴的桶子鸡是传承几百年的美味传奇,色泽鲜亮金黄,肥而不腻,鸡皮的口感细嫩爽脆,越嚼越香,是开封人最钟爱的美食之一。 “桶子鸡”虽然美味,但是具有久嚼不烂的特性,并不是一道可以饱腹的菜肴,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困难时期,几乎很少有人吃得起“桶子鸡”。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于食物的追求也从简单变为综合的评定。 那么,“桶子鸡”名字的由来什么呢?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本期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就带大家一起感受马豫兴桶子鸡由衰而盛的历史变迁。享受马豫兴传承人高兴祥制作桶子鸡的全过程:切鸡、撒料、煮制、放血水、尾部灌入百年老汤、二次焖煮,样样有技巧讲火候,让你深刻体会这种味道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 开封人的早餐标配:四味菜 厚而不腻,纯而不寡。黄花菜、烧面筋、小酥肉、牛肉丸子,一口铁锅四等分,四种简单的菜肴,荤素搭配,合起来放在一起,一把香菜末,一勺味精,冲上一碗用羊肉羊骨熬制的滚烫鲜美的羊肉汤,这是开封人留恋和熟悉的早餐味道。凌晨四点钟,开封国强羊肉汤馆店铺的掌柜杨国强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四味菜是开封人早餐必不可缺的“桌上宾”,也是走进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身上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味道。 国强羊肉汤馆是杨国强一家的经济支柱,每天凌晨,杨国强就会和伙计们一起在作坊里度过,这样的辛苦,杨国强坚持了二十年,只为第二天摆出的四味菜是新鲜的。二十年的坚持,让国强羊肉汤馆在开封寺门老街一直备受赞誉。说起自己做出的这份美食,杨国强脸上就洋溢着满满的自信 “其实靠的就是诚信二字,羊肉和羊骨用的必须是最新鲜的,这就不用说,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 传承经典美食 体现媒体担当 老五福、桶子鸡、四味菜、灌汤包等等,这些传统的开封经典小吃,承载的不光是一代代开封人的味觉记忆,也是河南的一种饮食文化。据悉,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在4月份即将推出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0年,振兴河南老字号”系列节目,展示以开封、安阳、洛阳三地为代表的河南美食界老字号,如何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创新与传承,以及讲述其传承人对老字号的执着坚守,对美食的特别情怀。想要了解更多河南老字号的美食文化,敬请关注河南卫视每周五晚21:15播出的《老家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