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品界 查看内容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

2015-8-3 21: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08| 评论: 0

济宁民间《面塑》艺术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起源于百姓对美好饮食生活的向往。民间流传这样一句歌谣:“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面塑多用于如春节、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祭祀和串亲访友的礼品。鼎盛于孔府和运河衙门祭祀。孔府档案中现存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蒿面菜单中主食占12品,其中饽饽四品,分别为: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代表了济宁面塑的国宴级水准。历代封建王朝在济宁设置了众多管理运河河道漕运堤防的官署机构,有72衙门之称。官员到任、更替以及重大节日,都要拜祭龙王和水神,反季节供品均以面塑代替,其规模和档次。孔府、衙门、民间面塑艺人的角色转换,奠定了济宁面塑融南汇北、集全国大成的霸主地位。《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有四,分别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如人物面塑,是否灵动,情感怎样,传神与否,关键在于用好“镶”的技法,刻画人物的眼睛,正如鲁迅所倡导的“画眼法”。尤其是人物喜、怒、哀、乐的刻画,关键在于眼白与瞳仁的比例。面塑讲究的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也是制作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地方,如“武”的塑造,不仅要把握好“肚”,又要突出做好“三角肌”的捏制,因为宽阔、有力、浑圆发达的双肩,是健美的重要标志。

济宁《面塑》既有古朴、概括、粗狂、豪放的造型特点,又有长江流域面塑的细致与精美。兼具鲁西北、鲁中和鲁东之特点,作品既线条圆润流畅、删繁就简、高度概括,追求神似,又注重内部结构的掌握,面部表情、身体结构的细微转折,惟妙惟肖。色彩艳丽、明亮的装饰特点:以大量的纯色为主,除了大面积的红、黄、蓝、绿以外,还配以少量的白色、钴兰作点缀,最后用线条勾勒,视觉冲击力强,沉稳而神秘。《面塑》传承人李刚在继承传统“四步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创新,总结为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李氏十二法”,既便于细腻地刻画人物,又方便教学传授。创作题材方面,以反映民风民俗见长,水浒108人物谱、鲁南风俗系列等,都是研究民俗、雕塑、美学不可或缺的实物资科。

李刚荣获2013年度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传承人,今年,又入选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